Skip to content

Planck 配列介绍

Published: at 12:05 AM

Table of contents

Open Table of contents

斜排 vs 直排

要介绍 Planck 首先就得介绍键盘的斜排与直排布局。

斜排,顾名思义,键盘的横纵排列不是垂直的。其实也就是大家平日里见到的键盘布局。不必多说。

直排配列,键盘的横纵排列是垂直的,其实大家也见过,就是办公键盘的数字小键盘。

传统键盘布局的问题

21年寒假,我在假期里空杯归零,重新学习盲打,越学越发现斜排键盘的不合理之处,比如说:

  1. 左手无名指按X键,左手中指按C键,左手食指按B键。
  2. 键盘最右边的那些标点符号,我盲打基本上就按不对。
  3. 我按照标准盲打指法打字久了,手指会疼,再久点手腕疼。

这分别对应3个具体问题:

  1. 打字的时候手指实际上在跳操,需要反复屈伸来分别按近处和远处的键,这听起来就容易引发腱鞘炎。
  2. 大量标点符号不在可以凭触感定位的区域内,尤其是右手小拇指负责的按键和顶部的数字键,不少其实是凭感觉定位的。这违背盲打初衷,我希望我可以完全不用看键盘。
  3. 手指疼的原因其实已经在第1点中了,而手腕疼的原因多半是因为键盘布局太大,总是需要挪动手腕去按远处的键。

我就疑惑了,全球几乎统一的布局居然不是最优解?于是仔细考究了一下,我发现现在全球通用的键盘布局是人类打字机时代留下的传统。

根据未经证实的都市传闻,QWERTY 布局与斜排配列是为了防止打字机内部机械结构碰撞设计的。因为这个原因无法被证实,我暂且不提。但现代的键盘身上自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标准的 ANSI 键盘有 101 个键,其中的指令导航区与数字小键盘区都是直排的。

也就是说,进入 PC 时代后,我们给键盘新加的按键都是直排的。这似乎可以侧面证明,字母按键斜排可能只是一种传统与习惯,而非必要的、好的设计。

关于 Planck

设计哲学

Planck 的设计哲学其实很简单:让手指与手腕的移动距离最短。

基于这个出发点,Planck 有着这些特点:按键数量极少、布局小、按键小。

具体布局

Planck Default Layout

如图所示,Planck 配列非常横平竖直,也因此其在键盘圈子里有着“试轴器”的外号。除了空格占两个按键大小之外,其余所有按键大小都和字母键一样大(用键盘圈行话讲都是1u)。

没用过小布局键盘的读者可能会疑惑,就这么47个键,怎么用?其实和 Shift 键工作原理一致,Planck 配列在空格旁增添了两个功能键(即换层键,图中的Lower和Raise),可以切换按键的不同层级映射。换句话说,配合换层键,一个字母键可以按出2个甚至3个其他符号。

购买

其实 Planck 配列的键盘是可以自己买材料包然后自己组装的,因为它是完全开源的。但是当时我不在国内,不方便购买材料。于是我从 ZSA 买了一个内置 QMK 固件并已经组装好的 Planck EZ1。此外 ZSA 还提供了一个可以编辑键盘映射的 Web App,可以导出固件然后用官方提供的工具刷入键盘。

使用体验

对于我这种喜好折腾的人而言,体验可以说是非常好。经过了数次键盘映射迭代。Planck EZ 基本上让我彻底实现完全不看键盘的盲打,并且我盲打时也不会出现按错键或手指疼的情况,因此我的打字准确度与速度也大大提高。此外其极端精简的布局所带来的超小体积,首先让我的桌面变得更加简洁,其次让我随身携带无比轻松。它的宽度甚至比某些智能手机还要窄,重量上可以说是最轻的机械键盘了。

此外,关于键盘映射配置的一点经验。我个人体验是,要牢记 Planck 的设计哲学,只有遵守它才能配置出好用的映射。以下是一些要点:

  1. 空格两旁的换层键与其上一行的字母键同时按下,是反人体工程学的,长期使用会让大拇指外侧疼痛。比如,不要给 ZXCVB 键与 Lower 键绑定任何映射,但可以给右侧的 M,./ 键与 Lower 键绑定一些映射。
  2. 可以给 Lower 键赋予一定的 Command / Ctrl 按键的功能。比如我把常用的全选、保存、复制、粘贴操作分别映射到了 ASDF 键与 Lower 键上。
  3. 可以把复杂的组合快捷键映射到左右换层键与某些字母键上。比如我会把 Lower + Raise + R 键映射到录屏上。这样就实现了语义化快捷键,R 对应 Record。
  4. 按住换层比按下切换层的效率要高。
  5. Planck 左下部分一般会有个特殊键(图中该键为 CutCopyPaste),可以完全自定义,我把它映射为一个额外的 Command 按键,也算比较趁手。
  6. 按键的 RGB 灯可以作为不同映射的提示。比如我让数字映射都显示为橙色,符号映射显示为紫色。
  7. 手臂的位置稍微高一点,胳膊肘的位置尽量和键盘平行或稍高一点。其实就是凳子坐高点。这一点也适用于所有键盘。

此外,点击该链接可以查看我在 macOS 下使用的配置文件,如果你是 Planck EZ 用户可以直接下载固件刷入,如果不是也可以作为参考。

细心的读者会发现,Planck 配列甚至没有单独行的数字键。就我使用体验而言,确实不需要。而且根据其他用户的反馈,也不太不需要。有一个配列名叫 Preonic,正是加了数字行的 Planck 配列,就我在 Reddit 上阅读到的反馈,不少 Preonic 用户表示不怎么使用数字行。此外我也认识一位 Moonlander2 用户,他也说他基本上不用最顶部那一行数字键,因为懒得伸手指。

Planck 的优点

  1. 轻、小、便携。
  2. 盲打定位精准。
  3. 更加人体工程学(个人感觉)。
  4. 极高的可玩性,按键的物理位置和映射都可以自定义。

Planck 的缺点

  1. 学习成本高,上手需要耗时2~4周。所以旁人不会用你的键盘,这或许也是个优点?
  2. 配置复杂,甚至需要迭代多次才能找到自己比较舒适的配置。因此我写了这篇博文,提供一点个人经验。
  3. 因为按键过少,所以很多组合键映射与系统、软件快捷键高度耦合。为此我买了两副键盘,一副用于 macOS 一副用于 Windows/Linux。
  4. 回车、Shift、Tab键太小,不易定位。

结论

QWERTY 排列这个就暂时按下不表,我不确定它是否足够适合 PC 时代,因为我没用过别的。

但我可以比较确定的说,斜排键盘不适合 PC 时代,直排更加合理。这一点不仅可以从小键盘处找到证据,也可以从各类人体工程学键盘上找到证据。甚至,你可以自己现在做个实验:把左手四个手指放到ASDF上,然后自然的把小拇指往下移动,看看落在的位置是哪里,是 Shift 还是 Z 键?

个人感觉直排加上一定的弧度会更加人体工程学,可以了解一下 Moonlander2 和 Ergodox3 这两款键盘。

对于天天使用键盘工作的现代人而言,多层映射并没有想的那么难,也就是肌肉记忆而已。

如果你和我一样大脑异常觉得现在的斜排键盘不好用,推荐你尝试尝试直排键盘。

Footnotes

  1. 2023年7月更新: Planck EZ 因销量太差,已停产

  2. Moonlander 是 ZSA 推出的一款分体式直排键盘。 2

  3. Ergodox 是一款开源的分体式直排键盘。